
防洪帐篷,军用帆布棉帐篷,防洪救灾帐篷3*4米记者从7月14日全市防汛抢险救灾工作会议上了解到,今年淮河干支流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第二次流域性大洪水,我市部分地方,特别是沿淮霍邱、寿县两县遭受严重洪涝灾害。全市党政军民万众一心,团结奋战,取得了防汛抢险救灾工作阶段性成果。
我市自6月19日入梅以来,累计面平均降雨量为322毫米,比常年偏多。7月7日至9日,我市普降暴雨、特大暴雨,沿淮平均为150至400毫米。6月29日至7月7日,淮河干流发生了今年第一次洪峰;7月7日至9日淮河干流形成了第二次洪峰,我市境内淮干全线超警戒水位。面对严峻形势,11日15时16分,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命令,姜唐湖开闸蓄洪,至13日13时,我市淮干水位回落至保证水位以下。
截至7月13日10时,我市有97个乡镇受灾、受灾人口达到130.27万人,损坏、倒塌房屋1.145万间,农作物受灾面积170.58万亩,绝收面积达到71.28万亩,死亡大牲畜1.74万只。冲断路面62处、毁坏路基211.4公里,损坏输电线路63.86公里,直接经济损失为10.84亿元。
在防汛进入关键时刻,市委、市政府要求做到“三个确保”、“四个到位”,即确保淮河干流防洪安全、确保各类水库防洪安全、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,做到思想认识到位、责任措施到位、汛前检查到位、防汛物资到位。市领导分别深入一线指导抗洪救灾工作,或听取汇报提出指导性意见,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迅速分赴联系县区指挥防汛抢险救灾工作,南京军区首长和省军区、六安军分区领导也多次到一线检查指导工作。
在防汛抢险工作中,我市及时启动了预案,组织了应急抢险队伍,认真开展巡堤排险。目前,全市共有3万多军民奋战在抗洪一线,其中上堤民工19253人、干部1537人,技术员400人,累计投入防汛资金1094万元,草袋7.2万条,麻袋1.6万条,毛竹1200根,土工布5万平方米,导渗料2034立方米,发现、处理一般险情87处。
近几年建成的治淮工程发挥出了巨大作用。在淮干水位、流量都超过1991年和2003年的情况下,到目前为止,淮河重要堤防没有发生重大险情,水库无一垮坝,无一人伤亡,也没有发生人员大规模转移,仅启用6个行蓄洪区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,现在淮河水可防、可控了,淮河防汛更从容了。
抗灾救灾也取得重要成果。目前,全市已紧急转移安置灾民12.67万人,临时安置及投亲靠友11.7万人,借住公房3500人,搭住救灾帐篷752人,无一人伤亡。发放救灾款545万元,救灾帐篷194顶,大米2.3万公斤,方便食品1100箱,饮用水295箱,棉被500床,其他50万元救灾生活物资。派出医疗卫生工作队117支、637人次,发放各类药品价值13万多元,发放救灾防病宣传材料25700份。